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,飽讀詩書、極富才情,全身散發出一股獨特的文人魅力,許多女人都迷戀他。
有一天,一個美女敲了敲他家大門,站在他面前勇敢地說:「讓我作你的妻子吧!錯過我,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。」
哲學家雖然對她十分中意,卻仍回答:「讓我考慮考慮。」
哲學家慣有的精神就是研究。他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別條列下來,然後一一評估比較……,這讓他陷入苦惱之中,因為無論他找出什麼新的理由,反向又出現另一種說法,比較來比較去,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。
有一天他恍然大悟,並得到一個結論:人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,應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。
不結婚的處境他是清楚的,但結婚又會是怎樣的情況?
想到這,他猛然醒悟自己應答應那女子的請求。
他興沖沖地前往女子的家,問她父親:「你的女兒呢?請告訴她:我考慮清楚了,我決定娶她為妻。」
沒想到那位父親冷漠地回道:「你來晚了十年,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。」
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,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精神,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。之後的兩年,哲學家抑鬱成疾。臨死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,只留下一小段對人生的批注: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猶豫」,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後悔」。
以上是我最近在網路上讀到的一則寓言故事。
不是什麼有趣的故事。
事實上也不太合理──誰考慮要不要結婚,一考慮就考慮了十年?
縱然印度人頗為奇怪,又以出產善於冥思苦想的哲學家聞名於世,但要我想像某人花十年的時間思索該不該結婚,仍讓我難以置信。
雖然如此,這故事卻說了兩句名言,那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。
那兩句名言是:
一、人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,應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。
二、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猶豫」,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後悔」。
仔細看看這兩句話,說的好不好?
人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,應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。
這句話顯然鼓勵我們應勇於嘗試未曾經驗過的事物。
不過要小心,這中間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:不是所有事物在面臨二選一的時候,我們都應勇於嘗試未曾經驗過的那一個──這有一個前提,也就是面臨的抉擇必須是「無法取捨」的!
看得明白嗎?
好比說和朋友相聚,某人拿出毒品勸你試一試。你拒絕了,朋友卻講出這個故事,再拿那句話來鼓勵你勇於嘗試新鮮事物。
這時你該如何回答?
很簡單:我根本就不想吸毒,這對我不是「無法取捨」的時刻!
什麼是無法取捨?
你處於兩難──不知到底該往左,或往右?而且,如果把「左」與「右」放在你人生天平的兩端,它們幾乎具有相同的重量。
寫到這,我很想就自己的人生,找一、兩個實例說給各位聽。很可惜,我絞盡腦汁左思右想,卻怎麼都想不出一個恰當的例子。
由此可見,人生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刻應該「少之又少」!
也許將來我會碰上,到時必定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。
接著我們看第二句:
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猶豫」,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後悔」。
換個角度看,這句話有兩個重點:
一、年輕時應勇於行動。
二、年老以後不要活在後悔的回憶之中。
不過,這只是表面。
這兩個重點其實是一體的兩面。
因為年輕時若勇於行動,年老自然就不容易後悔;反之,年輕時若舉棋不定、難以下決心,必然會錯過許多該行動的時刻,老年以後也就容易陷入後悔的情緒之中。
所以,這兩個重點應整合成一句,那就是:為免年老後悔,年輕時要勇於行動!
可是,再往深一層想,似乎又不是這樣。
因為容易後悔的人就容易後悔,這往往和他當初的選擇無關。
好比說,某小姐面臨兩個男友的追求,由於兩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,因而難以抉擇;但不管如何,最終她只能選擇其一。
問題就出在後面:
容易後悔的人在結婚以後念念不忘另一位男友的好,心底不時拿他的好和先生比較,比較來比較去,可能不活在後悔的情緒之中?
反之,也有人結婚以後就認定自己選擇的對象,不管日子過得是好或壞,都認命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──如果習慣這種思考模式,還容易生活在後悔的情緒之中嗎?
再講白一點:人為什麼後悔?
因為他曾經經歷可左可右的選擇,不幸他選擇了事後「看起來」讓他後悔的那一個!
別忘了這句話的重點是「看起來」。
沒有人能擔保如果當初他換一個選擇,今天就不後悔。
可惜人生不能重來,否則試試看──時間退回去,讓他換一個選擇,習慣後悔的他還是會後悔。
因為習慣看空的人就是習慣看空,習慣看滿的人就是習慣看滿──這就決定了他是悲觀或樂觀,人生是痛苦或快樂。
也因此,前面那兩句話、兩個重點,應修正如下:
人生沒有什麼前半段、後半段,也不管幾歲,我們都應勇於行動、珍惜擁有!
有一天,一個美女敲了敲他家大門,站在他面前勇敢地說:「讓我作你的妻子吧!錯過我,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。」
哲學家雖然對她十分中意,卻仍回答:「讓我考慮考慮。」
哲學家慣有的精神就是研究。他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別條列下來,然後一一評估比較……,這讓他陷入苦惱之中,因為無論他找出什麼新的理由,反向又出現另一種說法,比較來比較去,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。
有一天他恍然大悟,並得到一個結論:人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,應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。
不結婚的處境他是清楚的,但結婚又會是怎樣的情況?
想到這,他猛然醒悟自己應答應那女子的請求。
他興沖沖地前往女子的家,問她父親:「你的女兒呢?請告訴她:我考慮清楚了,我決定娶她為妻。」
沒想到那位父親冷漠地回道:「你來晚了十年,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。」
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,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精神,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。之後的兩年,哲學家抑鬱成疾。臨死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,只留下一小段對人生的批注: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猶豫」,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後悔」。
以上是我最近在網路上讀到的一則寓言故事。
不是什麼有趣的故事。
事實上也不太合理──誰考慮要不要結婚,一考慮就考慮了十年?
縱然印度人頗為奇怪,又以出產善於冥思苦想的哲學家聞名於世,但要我想像某人花十年的時間思索該不該結婚,仍讓我難以置信。
雖然如此,這故事卻說了兩句名言,那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。
那兩句名言是:
一、人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,應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。
二、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猶豫」,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後悔」。
仔細看看這兩句話,說的好不好?
人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,應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。
這句話顯然鼓勵我們應勇於嘗試未曾經驗過的事物。
不過要小心,這中間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:不是所有事物在面臨二選一的時候,我們都應勇於嘗試未曾經驗過的那一個──這有一個前提,也就是面臨的抉擇必須是「無法取捨」的!
看得明白嗎?
好比說和朋友相聚,某人拿出毒品勸你試一試。你拒絕了,朋友卻講出這個故事,再拿那句話來鼓勵你勇於嘗試新鮮事物。
這時你該如何回答?
很簡單:我根本就不想吸毒,這對我不是「無法取捨」的時刻!
什麼是無法取捨?
你處於兩難──不知到底該往左,或往右?而且,如果把「左」與「右」放在你人生天平的兩端,它們幾乎具有相同的重量。
寫到這,我很想就自己的人生,找一、兩個實例說給各位聽。很可惜,我絞盡腦汁左思右想,卻怎麼都想不出一個恰當的例子。
由此可見,人生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刻應該「少之又少」!
也許將來我會碰上,到時必定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。
接著我們看第二句:
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猶豫」,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「不後悔」。
換個角度看,這句話有兩個重點:
一、年輕時應勇於行動。
二、年老以後不要活在後悔的回憶之中。
不過,這只是表面。
這兩個重點其實是一體的兩面。
因為年輕時若勇於行動,年老自然就不容易後悔;反之,年輕時若舉棋不定、難以下決心,必然會錯過許多該行動的時刻,老年以後也就容易陷入後悔的情緒之中。
所以,這兩個重點應整合成一句,那就是:為免年老後悔,年輕時要勇於行動!
可是,再往深一層想,似乎又不是這樣。
因為容易後悔的人就容易後悔,這往往和他當初的選擇無關。
好比說,某小姐面臨兩個男友的追求,由於兩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,因而難以抉擇;但不管如何,最終她只能選擇其一。
問題就出在後面:
容易後悔的人在結婚以後念念不忘另一位男友的好,心底不時拿他的好和先生比較,比較來比較去,可能不活在後悔的情緒之中?
反之,也有人結婚以後就認定自己選擇的對象,不管日子過得是好或壞,都認命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──如果習慣這種思考模式,還容易生活在後悔的情緒之中嗎?
再講白一點:人為什麼後悔?
因為他曾經經歷可左可右的選擇,不幸他選擇了事後「看起來」讓他後悔的那一個!
別忘了這句話的重點是「看起來」。
沒有人能擔保如果當初他換一個選擇,今天就不後悔。
可惜人生不能重來,否則試試看──時間退回去,讓他換一個選擇,習慣後悔的他還是會後悔。
因為習慣看空的人就是習慣看空,習慣看滿的人就是習慣看滿──這就決定了他是悲觀或樂觀,人生是痛苦或快樂。
也因此,前面那兩句話、兩個重點,應修正如下:
人生沒有什麼前半段、後半段,也不管幾歲,我們都應勇於行動、珍惜擁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