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篇文章講《習慣孤獨》,今天緊接著談一個相關的主題──慎獨。
什麼是慎獨?
「慎」就是小心謹慎,「獨」就是私下獨處的時刻。
換言之,慎獨是私下獨處時,要小心謹慎自己的言行。
原因很簡單,因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沒有人監督,沒有人從旁檢視,少了外在的壓力,人們很容易放鬆自我,縱容自己做出違反道德良心的事情。
因而獨處時對自我的要求要格外強烈──這就是慎獨的精義。
慎獨是一種情操、一種修養,更是一種自律。
難的是自律,因為許多好人好事都是被環境逼出來的。
好比說眾目睽睽下拾金不昧、為搏得美好名聲而捐款助人,或是在女朋友面前行俠仗義。
如果沒有任何道德約束、沒有人群監督,也沒有其他目的,全然發自內心的行善,而且不欲人知,那才是真正的善事。
慎獨是很高的情操,可能我們終其一生也做不完全。
不過,我們應該把它設定為人生的目標。
如何才能做到慎獨?
什麼是慎獨?
「慎」就是小心謹慎,「獨」就是私下獨處的時刻。
換言之,慎獨是私下獨處時,要小心謹慎自己的言行。
原因很簡單,因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沒有人監督,沒有人從旁檢視,少了外在的壓力,人們很容易放鬆自我,縱容自己做出違反道德良心的事情。
因而獨處時對自我的要求要格外強烈──這就是慎獨的精義。
慎獨是一種情操、一種修養,更是一種自律。
難的是自律,因為許多好人好事都是被環境逼出來的。
好比說眾目睽睽下拾金不昧、為搏得美好名聲而捐款助人,或是在女朋友面前行俠仗義。
如果沒有任何道德約束、沒有人群監督,也沒有其他目的,全然發自內心的行善,而且不欲人知,那才是真正的善事。
慎獨是很高的情操,可能我們終其一生也做不完全。
不過,我們應該把它設定為人生的目標。
如何才能做到慎獨?
第一,心要能夠靜得下來。
心浮氣躁、慾火熾烈、汲汲營營的人,慎獨不過是一句笑話。
靜心是發自內心的修養,得要有相當的年紀,並有足夠的閱歷,才可能做到十分之七、八。
以我今天的年紀與閱歷而言,可能十分之三、四都做不到。
我是一個俗人。
俗人就要靠第二招──不讓自己陷入被誘惑的環境。
例如清道光年間進士、刑部主事馮志沂非常喜歡碑版字畫,然而在他外任廬鳳分巡道的時候,絕口不談自己的喜好。有一位部屬想討好他,把宋朝拓碑帖放在名貴的木盒之中,再用華麗的古錦包裹了送給他。然而他看都不看,直接命人退了回去。
有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,不以為然地問道:「看看又有何妨呢?」
他回答說:「一旦打開,看到了,可能就還不了了。若是真正的珍寶奇物,我怎能忍住不收呢?不見可欲,其心不亂,所以不見為妙。」
馮志沂回答的那句「不見可欲,其心不亂」,就是這整個故事的精華。
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
沒見過的東西就不會產生欲望,心裡就不會亂了。
這就是慎獨的第二招──把自己隔絕在欲望的門外,眼不見為淨,避免自己陷入被誘惑的環境。
我對自己慎獨的要求多半是透過這個方法。
試試看,這個方法很有效。
最後再補充一句:獨處時管好自己的心,人群中管好自己的口!
例如清道光年間進士、刑部主事馮志沂非常喜歡碑版字畫,然而在他外任廬鳳分巡道的時候,絕口不談自己的喜好。有一位部屬想討好他,把宋朝拓碑帖放在名貴的木盒之中,再用華麗的古錦包裹了送給他。然而他看都不看,直接命人退了回去。
有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,不以為然地問道:「看看又有何妨呢?」
他回答說:「一旦打開,看到了,可能就還不了了。若是真正的珍寶奇物,我怎能忍住不收呢?不見可欲,其心不亂,所以不見為妙。」
馮志沂回答的那句「不見可欲,其心不亂」,就是這整個故事的精華。
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
沒見過的東西就不會產生欲望,心裡就不會亂了。
這就是慎獨的第二招──把自己隔絕在欲望的門外,眼不見為淨,避免自己陷入被誘惑的環境。
我對自己慎獨的要求多半是透過這個方法。
試試看,這個方法很有效。
最後再補充一句:獨處時管好自己的心,人群中管好自己的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