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恨之人

  兩年多以前我寫了篇《可憐之人》,解釋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」的道理。事後又想了想,其實把這句話反過來——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——不同樣有道理嗎?
  好比說《可憐之人》那篇文章裡面我舉了個例子,原文如下:

  我認識一位朋友,年輕時工作還算順利,就業沒幾年便結婚嫁人、生兒育女,看起來擁有一個平凡卻牢靠的人生。不幸後來財迷心竅,辭了原本朝九晚五的工作加入保險與直銷行業,頭幾年靠著親朋好友的幫忙,一時之間似乎還幹得不錯。
  可是,那種不錯能夠持久嗎?
  至親好友都勸她回歸正途,投身正當行業,可惜她堅持己見。
  後來保險與直銷工作都陷入瓶頸,股市投資也出現虧損,夫妻之間起了間隙,爭吵日漸頻繁。
  面對這些不順,她將一切歸罪於命。
  為了化解噩運,她迷上了算命,四處求神問卜。
  那時她迷信到什麼程度?
  據說她家的客廳擺滿了大小神像,甚至天花板都被香煙給燻黑了。
  光陰似箭,一眨眼那已是七、八年前的往事。如今她已離婚,沒有工作、少有收入,經常編織各種理由向親友借貸,手段幾乎到達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。
  瞧見她今天可憐的處境,難免讓我想起當初親友對她的規勸。

  同樣的故事,如果今天換個角度,也可看成是一個經常編織各種理由向親友借貸,手段幾乎到達無所不用其極的人——這種人不令人痛恨嗎?
  可是,假如了解她的處境——夫妻離婚、沒有工作、少有數入,不也挺可憐的?
  當然,如果再往前推——原本有一個正常的工作與家庭,卻因財迷心竅涉入直銷與保險,因而後來的「可憐」不是自找的嗎?
  可是,再往深一層探究,似乎又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  並非所有涉入直銷與保險的都是財迷心竅,更不表示他們的下場都不好。
  我就認識幾位直銷做得很好的朋友,幾十年來收入都十分穩定。而各保險公司也不乏從小小業務員,逐漸爬升到高階管理幹部的例子。
  也因此,不管你對直銷或保險從業人員抱持什麼看法,那不算是一份正當的工作嗎?
  再說那位朋友,如果她有高學歷或是卓越的能力,也能夠找到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,她可能半途辭職投入直銷與保險行業?
  至於學歷不高、能力不佳,是她年輕時不夠努力,或天生的能力受到了限制?
  如果天生能力受限,那又該怪誰?
  至於她想多賺一點錢,不也是為了照顧自己的家,給兒女更好的環境?
  請仔細觀察身邊的人,許多人的「可恨」往往都不是一步到位,而是一點一滴、慢慢從可愛轉移到可恨。
  而轉移最原始的動機,也多半出自善念。
  不幸的是,他能力不佳,或是時機不對,或是半路被石子絆了一跤……,管他什麼原因,總之從此人生走入岔路。
  聰明人這時會急流勇退,回過頭,重新再來。
  可惜不是人人都夠清醒、聰明。
  必然有人執迷不悟,不信自己衝不過難關,咬著牙硬是往前行,以致路越走越窄,最終被環境逼得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可恨之人。
  從黃河渡的文章你應該看得出來,我不太批評別人。
  把別人罵得狗血淋頭的文章幾乎沒有。
  因為我心底非常清楚,沒有人天生想做壞人,更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可恨之人!
  我對世事的看法,極少數是黑白分明,絕大部分都處於灰色地帶。
  好比說讀史書,如果得到某人可惡得不得了,某人又神聖得不得了,那肯定是讀得一知半解。
  例如岳飛是民族英雄、孝子,秦檜是大奸大惡之徒——果真如此認為,保證是你沒有讀通。
  



  唯有了解當時所處的環境,並且得到「其實岳飛也沒多好,秦檜也沒多壞」,或是「假如我身處岳飛的環境,可能我和他一樣好;假如我身處秦檜的環境,可能我和他一樣壞」——有了這種感覺,這才代表你徹底了解了那一段歷史。
  請記住:好人之所以好,是因為行有餘力、動有餘地;倘若陷入絕境,可能絕大部分的人最終都會成為壞人。
  那少數幾位身陷絕境卻沒有變壞的,是聖人。
  這世界有幾個聖人呢?
  講到這,你不覺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嗎?
  我心底的確如此認為。
  唯有如此認為,你才能讓自己的心中少一點「恨」。
  也因此,每當聽到瘋狂殺人事件,好比說鄭捷,我直覺的感受都是:他好可憐啊!
  必必然然,不可能有一絲一毫例外,鄭捷絕對成長於一個壓抑、痛苦、畸形的環境。
  因為非常之人必成長於非常的環境。
  而非常可恨之人也必成長於非常可憐的環境!